成都:人人都是大气污染的受害者,也是大气环境的治理者
每每分析我市的大气污染治理效果,通常都包括“天帮忙”和“人努力”,也就是气象条件及政府部门、市民、企业共同行动减少污染物排放等两个方面的因素。这两方面的因素到底是如何相互作用,共同影响我市空气质量的?昨日,成都晚报记者特别邀请了成都市环科院副院长谭钦文,结合我市的冬季大气逆温层和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进行解读。
地处盆地 上顶“锅盖”
冬霾防治很头痛
要解释为什么冬季是成都的雾霾高发季,就不得不重提遭遇重污染天气时,大家经常听到的一个词:逆温。
谭钦文解释,在低层大气,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,每上升100米,温度就会降低0.6℃左右。也就是说,在数千米以下,一般是低层大气温度高、密度小,高层大气温度低、密度大。这种大气层结容易发生上下对流运动,可将近地面层的污染物向高空和远距离输送、扩散,从而使城市上空污染程度减轻。但是,在某些天气条件下,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,这种现象被称为“逆温”,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“逆温层”。
逆温层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上空,使上下层空气减少了流动,近地面层大气污染物“无路可走”,从而出现持续不利于污染物扩散,导致其大范围积累的静稳天气。偏偏冬季更容易出现静稳天气,环境容量比较小。与此同时,冬季能源消耗增加,污染物排放量增加。这一减一增,就导致了冬季更容易出现重污染天气。
而且成都地处四川盆地,所以也有人把成都遇到的逆温层比喻为“大锅盖”。谭钦文说,“想想看,下有地形让污染物容易汇聚,上又顶着一个大锅盖阻碍污染物扩散,如果污染物不减排,我们身处其中,简直就像‘烟熏腊肉’了。一方面,我们每个人都是污染物的排放源,都是大气污染的受害者;另一方面,又都是大气环境的治理者,都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。”
气象条件决定
一个区域的环境容量
想搞清楚“空气质量”如何被影响,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“环境容量”。环境容量,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。而空气质量变化主要受两个变量的影响,一是气象条件,二是污染物的排放量。其中,气象条件是边界条件,决定了一个区域最多可以接受多少污染物的排放量,而环境质量不超标。污染物的排放量是一个自变量,是引起环境质量变化的决定因素。
谭钦文打了个比方,一个区域的环境容量就像一只杯子,气象条件决定了杯子的尺寸,通常冬天杯子小些,夏天杯子大些,排放大气污染物就像往杯子里倒水。如果排放量不变,冬天杯子小容量小,能装的水就少了。同理,在固定气象条件下,若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超出区域的容量,污染物浓度就超标了,影响大家的生产生活。
大气污染成因,外因是气象,内因是排放。污染物的排放主要是人为源贡献,是可治理可控制的。就成都而言,受地理气象条件所限,每年冬季降雨都会大幅减少,近地面逆温频率上升,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稀释和扩散,大气环境承载能力明显下降,极易引发颗粒物污染。而夏季天气炎热,气温较高,颗粒物相对容易稀释、扩散,但空气氧化性增强,促进挥发性有机物向臭氧和PM2.5等二次污染物转化。因此,在冬季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,在夏季减少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,对于改善我市环境空气质量,减少重污染天气,具有重要意义。
作为外因,气象条件相对而言不可控,而且具有较大的波动性。从每小时、每天,甚至每周、每月、每年等不同的时间尺度来看,气象条件都在不停地变化着。这意味着,一个区域的环境容量是随气象条件变化的。
新闻来源:http://www.cdwb.com.cn/html/2017-11/29/content_2395710.htm